- 崔家翌;张涛;李婧蕾;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款儿童感觉统合玩教具,以增进儿童的使用意愿与使用体验为目标,改善感觉统合失调(SID)现象,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集成KANO-AHP-QFD的方法,运用KANO模型划分用户属性需求,建立评价指标模型。采用AHP方法评估各需求的综合权重,最终建立QFD模型将需求转化为设计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感觉统合玩教具设计中,“材料无毒无害”“专业性指导”“互动性反馈”等指标至关重要,设计工作应重点关注这些指标本研究的结果为儿童感觉统合玩具的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向,对儿童感觉统合玩教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11期 v.38;No.458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芷萱;张丙辰;何春霞;徐晔;
本研究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认知特征为出发点,采用可i视化分析软件C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从年度发文量、关键词等维度对ASD儿童和STEAM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应用Kano模型,结合市场上的ASD教育玩具及STEAM玩具,以及ASD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对设计要素进行了分类和优先级排序。最终,本研究提出了基于STEAM理念的ASD教育玩具设计策略,并对ASD儿童在STEAM教育理论下的干预康复训练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以STEAM理念为指导的教育玩具作为干预工具对ASD儿童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2025年11期 v.38;No.458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乔成鹏;杨洪泽;
儿童玩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家庭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也导致了大量玩具的闲置。由于儿童兴趣变化迅速且玩具耐用性较差,闲置玩具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引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尤其是消费品领域的回收体系建设,并强调了系统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本文基于一般系统理论(GST),分析了儿童玩具回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通过提升用户的参与度,优化闲置玩具的回收和再利用模式,从而有效解决了当前回收体系中的问题,推动儿童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为儿童玩具回收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对儿童玩具回收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025年11期 v.38;No.458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邓卫斌;谢金岑;
本文旨在对表达性语言障碍(ELD)儿童使用的情绪表达困难的特点,通过娱乐以及交互的方式来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ELD儿童的特殊需求,结合现有玩具设计理论,提出一套创新的玩具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遵循功能性、色彩、材质和安全等原则,并进行市场产品分析与设计反馈调整。设计一款交互娱乐康复玩具,该玩具具备语言启智功能、认知训练功能以及娱乐与互动功能。在为ELD儿童在日常的表达和沟通中建立良好的基础,帮助ELD儿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ELD儿童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角。
2025年11期 v.38;No.458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亿静;邓程程;房子进;
针对视障儿童玩具存在的情感互动薄弱与教育功能缺失问题,构建基于情感化理论的系统性干预模型,开发兼具功能性与人文关怀的立体拼插玩具,助力特殊教育辅具设计范式创新。基于诺曼情感三层次理论,整合韦伯-费希纳感知强化定律与符号互动理论,提出“感官代偿-行为引导-认知建构”三元干预模型,分层推进设计策略:本能层:通过高对比度双色分区与梯度触觉编码,实现多模态感官代偿;行为层:融合盲文-NFC双通道交互系统与模块化竞技任务,优化操作效能;反思层:设计协作式场景,强化社会化情感联结。面向8岁以上视障儿童开发的立体拼插玩具,提高触觉分类准确率及拼装效率,提升双人协作任务中沟通密度,社会化互动显著增强,契合特殊儿童使用需求。本研究通过情感化设计框架,实现了玩具功能性与儿童认知-情感发展的协同优化,为特殊教育辅具提供了情感化设计范式,推动了无障碍玩具设计从“功能补偿”向“价值赋能”转型。
2025年11期 v.38;No.458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盛郅哲;周祺;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面向3~12岁儿童设计一款自然教育棋盘游戏。通过构建分龄用户画像,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认知、感官、行为与情感层面的需求差异,提出“动手—思考—协作”的具身学习路径。产品采用低科技介质、纸质任务卡与动态事件机制,引导儿童在身体参与中探索生态知识。结果表明,该设计有效促进了儿童生态理解与动手能力的发展,验证了具身认知在儿童教育产品中的应用潜力。
2025年11期 v.38;No.45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陆毅华;董晓彤;
为提升儿童空间思维训练玩具的训练效果,提出一种基于KJ-AHP-TOPSIS模型的儿童空间思维训练玩具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认知发展理论确定儿童空间思维训练的最佳时期,并结合用户和市场调研明确用户需求和市场缺口;其次,通过KJ法归纳整理出多层次需求指标;然后,运用AHP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高权重指标得出3个设计方案;最后,运用TOPSIS法进行设计方案优选。确定儿童空间思维训练玩具的优选设计方案。通过KJ-AHP-TOPSIS法,将定性评价指标定量化,最大程度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本文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了方法参考。
2025年11期 v.38;No.458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欣怡;陈嬿;
以提升儿童在师生共享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水平为目标,明确共享阅读产品的设计重点。通过分析共享阅读产品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并结合运用实地观察与问卷调研法,明确儿童在共享阅读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认知与心理方面的需求与设计挑战。基于文献研究与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分析,提出基于共同体验理论的共享阅读产品设计策略:共同参与、认知共融、共鸣感染。优化儿童在共享阅读活动中的阅读体验,增强学习效果,为共享阅读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框架和参考。
2025年11期 v.38;No.458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晓楠;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因工程设计优化低学龄儿童书包的背负系统,以达到更佳的护脊效果,从而有效解决低学龄儿童因使用人机设计不合理的书包而产生的各种不良体态问题。通过对重力学、生物力学、生物解剖学等儿童书包设计的相关人因工程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低学龄儿童背负系统的设计要素,提出适用于低学龄儿童的创新型书包背负系统设计策略,并基于此设计了前后双支撑的人因工程书包,对设计展开结果验证。本文设计方案相比传统书包在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耐用性方面仍有改善空间。使用前后双支撑背负系统设计的书包对于保护低学龄儿童肌肉骨骼健康发育以及提高儿童背负舒适性有着正向意义。
2025年11期 v.38;No.458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军;范事成;刘炫广;
在大力普及儿童智力开发,积极推进儿童创新创造与实践的政策背景下,为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解决儿童的实践需求,以AHP-QFD-TRIZ为理论基础,对儿童创客的需求进行研究,并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对儿童创客的深度访谈来了解其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用户需求模型,并对需求进行打分和权重计算,获取用户需求权重排序;基于QFD质量功能配置理论,将所得权重导入质量屋模型,得出产品需求特性的具体权重比,并确定主要设计矛盾;最后运用TRIZ理论针对上述矛盾进行分析,选择最优发明原理对其问题进行解决,验证方法可行性。将AHP-QFD-TRIZ理论模型集成应用,可获取准确的用户需求,并转化为质量特征及重要度排序,最终设计出一款符合儿童创客群体使用的3D打印机产品;从用户行为习惯和需求出发,为未来的儿童3D打印机产品设计与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5年11期 v.38;No.458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潘杭英;肖金花;李韵然;
针对母婴护理细分市场中的婴儿湿巾加热器,建立设计评价体系,根据用户多维度需求优化产品设计。结合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利用KJ法归纳需求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功能、外观和体验3个方面构建11个指标评价体系以及权重排序,并基于感质理论模型,融入情感需求,将关键设计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并对3种设计方案进行量化评估和对比分析。评价体系中,加热速度、温控精准以及操作便捷权重占比最高,通过设计评价得出方案3最佳,表明婴儿湿巾加热器应聚焦于多功能集成、智能化设计以及情感化设计等方向,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并结合方案排序指出可针对不同市场进行差异化设计。不仅为婴儿湿巾加热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母婴产品的情感化与智能化设计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38;No.45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管静文;张浩;
学龄前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尝试将水杯作为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的设计载体。通过理论性调研,分析学龄前儿童的特征及启蒙教育理念。实证环节对儿童水杯市场现状及先驱案例进行剖析,全面了解市场环境。以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运用Nvivo 11软件,结合两轮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梳理儿童用户偏好及消费市场对儿童水杯在安全性、易用性、趣味性、引导性和拓展性5个维度上的差异化设计需求。并据此划分出基础层、发展层和叠加层3个层级的设计策略,为儿童水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从产品设计角度助力学龄前儿童全方位发展。
2025年11期 v.38;No.45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曹小琴;董奥悦;邢慧强;
探讨基于情境认知的儿童输液区家具设计策略,以提升输液过程中儿童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情境认知理论以输液前中后3个时间段梳理用户需求,将输液情境分解规整为新的3类输液情境,并最终从用户情境、环境情境、任务情境3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儿童用户的输液区家具设计策略。情境认知视角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儿童在输液情境中的感知和行为,强化了儿童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和治疗体验。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儿童输液区家具设计思维模式,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2025年11期 v.38;No.458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劲松;陈欢;
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索儿童医疗辅助产品的设计策略。分析儿童认知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总结具身认知与儿童医疗辅助产品之间的关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为儿童医疗辅助产品提供设计指导。微观层次,关注儿童的感官知觉,顺应儿童认知偏好;中观层次,注重儿童肢体行为的参与,操作形式符合行为逻辑;宏观层次,创造亲近感和互动元素。通过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儿童在医疗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惧,提高治疗效果和整体体验,为未来学龄前儿童医疗辅助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11期 v.38;No.458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俐婷;肖东娟;Marijke Melles;
探究心流理论下儿童构音障碍康复训练产品的设计策略,改善患儿在康复训练中依从性与专注度不足的问题,提升康复效果与用户体验。以心流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访谈等调研方法洞悉用户行为,提炼患儿在康复训练时的心流体验要素。之后邀请20位专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心流体验要素进行评价,确定各项要素权重,以此作为设计策略的参考。提出了明确清晰的训练目标、及时适度的反馈、动态合理的训练难度、游戏化与情景化等6条设计策略。设计策略结合心流理论能够为相关产品研发提供有效创新思路。
2025年11期 v.38;No.458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佳妮;周思婕;张立巍;
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具设计研究帮助孤独症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实现良好的社会融入。文章提出针对孤独症儿童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社会交往障碍康复训练教具设计研究路径。首先,通过观察法、访谈法获取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方面的用户需求,转化成设计需求指标,并基于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框架构建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计算各设计需求指标权重;其次,基于判断矩阵的高权重计算结果,构建设计策略,并据此设计3套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康复训练教具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方案选优。综合高权重计算结果构建设计策略,设计3套教具方案,经专业评估反馈方案均合理有效,并选取相对最优方案。情感化设计理论下联结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设计策略提高设计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其研究成果能够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求,缓解其对社交行为产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对社交行为的感知理解能力。同时为孤独症儿童教具设计提供清晰的研究路径参考。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教具设计;情感化设计;层次分析
2025年11期 v.38;No.458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慧雯;吴晶晶;
旨在对学龄前儿童的进食行为进行早期干预,针对挑食偏食、偏侧咀嚼、进食速度不当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进行纠正,辅助儿童进行正确的进食行为,促进其健康的饮食习惯形成。以强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健康行为养成层递假说和以行为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方法,提出了学龄前儿童进食习惯养成的交互产品设计原则,为相关辅助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基于强化理论,从强化场景、强化物与强化机制3方面提出学龄前儿童进食习惯培养的设计策略,并开发了一款学龄前儿童进食习惯辅助养成交互产品原型。将强化理论运用于学龄期儿童进食习惯养成的产品设计中,有助于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儿童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11期 v.38;No.458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祺;王镜淋;王舒祺;
研究旨在探索行为引导视角下的儿童合作习惯培养产品设计方法,以促进儿童在合作场景中积极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相关产品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在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影响儿童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从“行为发生前-行为发生中-行为发生后”3个阶段构建产品设计策略模型。研究表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及主观规范3个维度对儿童合作意愿与行为的产生有显著影响。TPB与行为引导结合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儿童合作行为的产生,推动儿童合作习惯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25年11期 v.38;No.45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