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关注思考

  • 江南意象下的宋韵礼服设计应用与研究

    王叶丽;姚琛;

    为了用现代的服饰设计语言转译历史的江南,文章运用历史性研究的方法对江南意象作界定,并对传统江南的服饰特征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践开展江南意象下的服饰设计与应用;基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设计实践,文章选取了取形—江南四时、取意—宋词隽永两个维度,从形、色、材等多种服装设计要素入手开展系列礼服的设计应用。

    2025年16期 v.38;No.46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行为感知影响模型的哈工大航天馆数字展示设计研究

    郭铮;朱逊;张雅倩;

    数字展示在旅游传播中影响着展示效果与游览感受。文章基于游客游览行为感知,使用扎根理论发掘影响因子,结合TAM技术接受模型提出影响机制假设,最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揭示数字展示影响游览感知的机制及影响路径。研究搭建数字展示空间中“驱动环-从动环”的游览行为感知影响模型,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的更新设计方案对模型进行应用验证,提出把控感知动力源、触发传导中介、感知易用性匹配数字技术、关注旅游数字化转型和设计回归游览体验等设计策略,以期助力数字展示促进特色文旅发展和文化传播。

    2025年16期 v.38;No.46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像素艺术特征的永春纸织画表现手法及其创新应用

    翁叶琪;潘春宇;

    永春纸织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地将传统书画作品与编织技术相结合,形成像素化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本文在像素艺术视域下,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视觉共性、构成对比和创作差异3个方面探究永春纸织画的像素化特征,探讨永春纸织画创作路径创新的可行性;并结合像素艺术和永春纸织画的表现手法,创新永春纸织画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设计,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2025年16期 v.38;No.46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常成;尚梦瑶;

    为了促进地区文旅事业发展,发挥当地文化特色,并为其他城市品牌设计提供多元化思路。结合线上线下调研,构建文化筛选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文化要素指标间的权重大小,生成重要程度排序,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优化。建立一套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流程。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品牌形象设计之中,提升设计效果,传播地区文化,也为其他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16期 v.38;No.46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代纺织品团花纹的艺术特征及其创新设计

    张晨薇;梁惠娥;贾蕾蕾;

    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精髓,探索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以明代纺织品团花纹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研究对象的定义并根据文献整理与实地考察归纳其题材分类,然后通过对明代墓葬出土及传世织物的实物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明代纺织品团花纹在应用布局、造型设计及色彩构成上的独特规律。在纹样的创新设计上通过转译经典明代纺织品团花纹样作为初始形状,利用形状文法进行设计重构,在符合其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纹样并提取现代化系列色彩。最后结合明代女性服饰特色,将明代纺织品团花纹应用在现代女装设计当中。以此拓宽明代团花纹样的宣传方式,丰富传统纹样的现代表现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16期 v.38;No.46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基因理念下汪满田鱼灯的可视化设计研究

    高雪婧;缪玲;

    建立汪满田鱼灯的文化基因图谱,挖掘文化内涵,进行汪满田鱼灯的可视化设计,为汪满田鱼灯的现代化保护与发展提供创新方式与实践范例。基于文化基因谱系理念,将汪满田鱼灯按实体与非实体分类,分别从物质文化基因(工具材料、结构造型、色彩纹样)与非物质文化基因(制作工序、仪式信仰)两大维度解析,运用特征提取的方式,实现文化基因的可视化转译,提炼表征结构,建立汪满田鱼灯的文化基因图谱,挖掘文化内涵。构建汪满田鱼灯的文化基因图谱,并据此完成汪满田鱼灯的可视化设计。利用文化基因理念,进行可视化设计,为传统民俗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技术路径与研究参考。

    2025年16期 v.38;No.46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广东非遗竹器文化基因的设计转化方法研究

    朱云;钟慧娴;

    推动广东非遗竹器文化基因的创新转化与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提升广东竹器价值、繁荣广东竹器产业的一个必然举措。借助实地调研和设计实践,首先梳理了广东非遗竹器文化基因的转化目标和转化要求,然后再结合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特点,进一步探索了其现代转化方法。对于显性基因,其可以考虑形态植入、质色沿用等方法;而对于隐性基因,则可以采用文化隐喻、意象转化等方法,进而在确保基因延续的同时,展现广东竹器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联结,并最终推动广东竹器产业的再繁荣。

    2025年16期 v.38;No.46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

    杨朝辉;赵天怡;王雅宁;尹欣迪;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系统性文物保护,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结合技术与艺术,阐述技术推动设计发展历程。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以“八仙过海”为主题,对苏绣宋锦这两种非遗手工艺进行设计创新,并提出新时代数字技术下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得到苏绣设计新纹样。技术与艺术融合已成为数字社会发展的显著趋势,在拓宽艺术表达边界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传统手工艺赋能。

    2025年16期 v.38;No.46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智共创:AIGC赋能红色IP产品创新扩散路径研究

    李子翔;

    引入创新扩散理论探究AIGC共创技术下红色IP产品数智化转型路径。深入剖析当前红色IP产品传播过程中核心阻碍因素,并系统阐述AIGC共创技术在红色IP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所展现的新特征。输出红色IP产品数智化共创扩散路径,首先,认知层面从用户采纳行为出发,提出了产品技术接受度与用户需求分析的双轴式研究方法,其次,创作层从产品的主体创新角度出发,提出红色IP产品人机共创实践路径。最后,传播层以数智化技术为依托,构建红色IP产品数字生态链。提升红色IP产品的扩散深度与速率,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有效发展,让红色基因在新质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2025年16期 v.38;No.46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题稿件

  • 交互新纪元的三大范式转移

    <正>我们正在见证交互设计领域的历史性转折点。人工智能、AR、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我们与设备互动的方式,更在重新定义交互设计的核心范式。从“图形界面”到“对话伙伴”:传统GUI设计正让位于更加自然的交互模式。蚂蚁集团提出的RICH设计范式(意图、角色、会话和混合界面)代表了这种转变。SOUL APP的全双工语音技术打破了“轮次对话”模式,使AI能够自主决策对话节奏,实现真正的“社交”体验。从“一刀切”到“千人千面”:AI驱动的动态界面使产品能够根据用户行为实时调整布局、色彩甚至交互逻辑。

    2025年16期 v.38;No.463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认知负荷视阈下文旅产品视听融合交互设计策略研究

    梅傲霜;章洁;

    旨在探究认知负荷理论在文旅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与指导价值。针对当前数字化文旅体验中存在的问题,详细研究游客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行为,分析影响游客认知负荷变化的因素和文旅场景中视听通道的交互体验特征。揭示了关键设计矛盾,游客依赖视听构建认知,但同时受通道特性限制,设计策略需从单感官优化转为多模态协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从视听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文旅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策略。

    2025年16期 v.38;No.46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山东汉画像石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交互设计研究

    董仕玮;

    以山东地域的汉代画像石遗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在数字生态环境下的创新设计思路,数字化保护与交互式设计方法。以设计心理学三层次为理论指导,从3个层次探讨数字交互设计在汉画像石中的运用方法。以此为指导完成交互式广告的设计实践,实现可以丰富用户感官体验、促进交互的汉画像石创新设计策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设计新形态。从外层的元素提取、中层的互动情节、内层的回忆反思3个层面,实现设计实践的转化。以用户为中心,加强用户体验为目的,是利用数字化平台保护和传承汉画像石文化的核心。

    2025年16期 v.38;No.46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交互创新设计研究

    张夏楠;王海帆;

    全球视障者人口多达11亿,且呈现逐增趋势,无障碍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在当下,互动娱乐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视障者在互动娱乐中面临着许多障碍,这限制了他们平等享受娱乐活动的权利。本文旨在通过无障碍交互设计的创新,让视障者在使用产品时能够更加便捷、自主,并深入挖掘视障者的需求,倾听的声音,坚持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理念,探索出真正符合视障者使用习惯的交互方式。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了大量视障者的实际使用情况和需求。在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包容性设计理念,面向所有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身体状况用户群体。易用性、可访问性与灵活性设计理念也贯穿本无障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使产品能够满足不同视障者的个性化需求。

    2025年16期 v.38;No.46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非遗传承视域下普宁英歌舞数字交互设计研究

    赵新平;上文静;

    从非遗文化传播角度出发,以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为“试验田”,探索适应于英歌舞传承的数字交互设计策略,为其他非遗传播提供新思路。利用数字交互设计技术,使屏幕与游客进行互动,增强游客在展览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结合英歌舞文化特性,采用ASEB栅格分析法分析英歌舞传承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观众对英歌舞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使英歌舞得以更好的传承。

    2025年16期 v.38;No.463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图像学的盘王节数字化叙事交互设计研究

    和钰;陈羽;

    文章基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聚焦瑶族盘王节数字化叙事交互界面设计,探索数字化背景下动态图像间“涵”“形”互融的交互动态叙事路径。提出化形为涵,进行图形重构的主题内涵叙事,通过图形意义、形式及内涵解析,以及叙事设计因子的拆分与提取,进行了化理为实的动态图形数字化叙事交互界面设计实践,整体研究突破了以往瑶族盘王节文化的单向传播方式,弥补了静态图像传播所遗留的缺陷,丰富了瑶族盘王节文化传播的的视觉效果和互动形式。有效增强了公众对瑶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16期 v.38;No.463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可用性检查的APP交互设计研究与应用

    高煜文;杨爱慧;

    为提升App交互界面设计的整体效率,文章回顾了可用性检查理论与评估方法,归纳了启发式评估与认知演练的应用方式与方法特征,并从App交互界面设计的一般流程入手,探索可用性检查理论介入设计流程的应用策略。文章以校园流浪猫公益救助App为实践案例,将启发式评估和认知演练引至设计流程的需求分析阶段和迭代优化阶段,并验证了介入的可行性与效果。结果表明,可用性检查法能在设计前期发现隐性需求,在设计后期对原型进行可用性评价,识别可用性问题,并为简化交互流程、优化原型设计提供可靠建议。

    2025年16期 v.38;No.46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理论研究

  • 基于DIMT模式的新中式服装设计审美研究

    舒慧;凌雯;

    基于东方广义符号学的设计方法,探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提供具有本土特色和现代时尚兼容的审美路径。通过李思屈提出的“言—象—意—道(DIMT)模式”,从符号语言、视觉元素、文化意涵和设计理念出发,对新中式服装的形象符号、服饰美学和设计价值等进行分析,提出“以言抒意—因形入象—通情达意—合之为道”的设计方法。得到新中式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形象符号与文化内涵的设计分析,验证了DIMT模式应用于服装设计领域的可行性。以DIMT模式为指导,能够扩展文化表达的视角,突破传统设计的局限性,丰富新中式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

    2025年16期 v.38;No.46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设计教育

  •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康礼凡;李秦文;

    为适应新时代设计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探索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当前《VI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以匠心丝绸品牌VI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任务驱动、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基于产教融合的《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设计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25年16期 v.38;No.463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视域下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李明浩;刘利平;

    针对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横向广度欠缺、纵向深度不够、思政融合度欠佳、课堂缺乏创新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探索出契合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融合的创新路径。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师生为主体的理念,提出高效可行的课程思政融合策略。从课程思政融合广度、深度、嵌入形式、课程创新、多维评价着手,全面提升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度。以《设计概论》实践教学为例,验证创新路径的可行性,为设计类专业思政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为推进思政融合设计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16期 v.38;No.46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研探索

  • 基于KJ-AHP-FCE的踝关节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研究

    李珺;刘炫广;范事成;

    设计一款提高踝部扭伤康复速度和踝部运动能力的个人踝关节康复训练产品。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利用亲和图法(KJ)获取用户需求归纳需求类别,构建需求清单。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项需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需求权重排序,对各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依据所得需求优先级指导个人踝关节康复训练产品方案设计。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分,判断方案设计的目标综合完成等级。基于KJ-AHP-FCE方法的个人踝关节康复训练产品设计在康复功能性、使用安全性、训练过程趣味性、个性化训练方案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能够有效提高踝部扭伤患者自行康复的康复速度和踝部运动能力。KJ-AHP-FCE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个人踝关节康复训练产品设计中具有可行性,能够为设计人员指导产品设计优化方向。

    2025年16期 v.38;No.46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适应性理论的穿戴式漏斗胸矫正产品设计

    李晓英;闫洛创;杨林;

    为了解决漏斗胸矫正产品面向不同用户的适应性弱、可穿戴性差等问题。首先通过适应性理论与用户体验相结合获取漏斗胸矫正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然后运用AHP对用户需求进行权重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到FAST模型中,转化为产品的功能设计参数,最后利用设计参数设计了一款穿戴式漏斗胸矫正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适应性与穿戴体验。通过适应性理论结合用户体验,可以提升漏斗胸矫正产品的适应性,便于用户穿戴,同时对相关产品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2025年16期 v.38;No.46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竹丝扣瓷工艺在家用电器产品设计中的转译研究

    董泓;徐莉萍;陶红利;

    随着消费升级背景下家电产品文化附加值需求的提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竹丝扣瓷”工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四川竹编与家用电器产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根据竹文化与竹丝扣瓷工艺提出“立帽篮式”香熏空气净化器和“鼓篮式”加湿器”设计方案,从文化维度、功能维度、生产纬度探讨了传统工艺在现代家电设计中的转译机制,旨通过传统工艺为家电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提供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为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设计实践范式,并探索以设计促进“文化遗产到文化资产”的方式与方法。

    2025年16期 v.38;No.463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KJ法的家用砧板设计研究

    张蒙;何相梓;赵凌楣;

    旨在解决家用砧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和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研究探寻最佳解决方案,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研究采用KJ法(亲和图法),收集用户需求,获取与家用砧板相关的需求群。分析用户需求并进行分类,以此为依据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群的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最佳的家用砧板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砧板在卫生安全功能单一等方面的不足,还通过功能创新丰富了产品的实用性。明确了家用砧板的需求要点,并将其运用到产品的设计分析中,最终指导家用砧板的设计,为家用砧板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思路。

    2025年16期 v.38;No.463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学生学习焦虑情绪调节类AI应用的设计研究

    张雯;

    大学生学习焦虑情绪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设计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焦虑情绪调节应用,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习焦虑情绪。首先,对大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成因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层面找到解决学习焦虑的方法。再综合应用AI技术与艺术思维结合来设计规划产品。以Gross情绪调节理论设置符合“接纳—改变—理解—反思”的逻辑功能,以AI技术检测和评估大学生学习焦虑的情绪状态,并提供个性化的情绪调节策略、学习辅助功能和情绪缓解、放松方式等。为检验系统的有效性,邀请8名具有学习焦虑情绪的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方式考察该设计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满意度。本研究对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25年16期 v.38;No.46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仿真模拟的软支撑文胸结构优化

    李星月;李宇薇;杨允出;

    为探索软支撑文胸的力学性能与无尺码特性,基于客观压力实验与虚拟试衣技术,对A、B、C罩杯女性在穿着基础款软支撑文胸时的受压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现有软支撑文胸设计在满足不同罩杯女性的舒适度需求方面存在局限。因此,为了明确不同设计元素对文胸压力的影响,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对文胸覆盖的5个关键部位的15个压力点进行压力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文胸在肩部各点压力值分别降低了21.2%,50.0%,25.0%;乳突点上端与中端变化不显著,底端下降了52.8%;文胸底围处下降了6.3%,28.6%,40.0%;腋侧处下降了14.1%,6.5%,2.2%;后比处下降了22.7%,30.1%,77.8%;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并为软支撑文胸的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6期 v.38;No.46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AHP—TOPSIS法的陶瓷产品叙事设计研究

    林露楠;杜立鹏;

    为提升陶瓷产品在文化叙事维度的表达效能。本研究基于叙事设计理论,整合出意象、行为和意境的三文化要素库,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造型功能、文化表达及情感感知等规范层权重,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对多组叙事文本方案进行量化评估。以山西八义窑红绿彩瓷为研究对象,通过权重分析与方案排序,最终筛选出“莲花+象征+雅趣”为最优叙事主题。通过探讨“莲华智韵”智能灯具的设计策略,验证了理论运用的可行性,证实叙事设计方案能有效增强文化认同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可量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传统陶瓷设计从功能载体向文化媒介的范式转型,对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具有方法论启示。

    2025年16期 v.38;No.463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KANO-AHP的暴食症情绪调节APP设计研究

    徐法中;何景浩;

    为辅助暴食症患者恢复健康饮食模式,调节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用户情绪需求,得出有效调节进食情绪的App设计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与用户访谈获取暴食症患者的情绪需求,使用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属性分类。基于分类结果构建AHP层次分析模型,通过专家评估和矩阵计算,确定不同需求的权重排序,最终完成暴食症情绪调节App的系统设计方案。明确了暴食症患者必备型、期待型、兴奋型需求共计12个具体需求指标与其权重优先级,构建了暴食症情绪调节App的层级化设计方案。提出了将KANO-AHP模型引入暴食症情绪调节App界面设计的研究方法,系统量化了用户需求的权重排序,确保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为情绪类App设计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

    2025年16期 v.38;No.463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EEI模型的动物园智慧导览APP设计研究

    窦阳泽;董佳丽;李凤至;

    旨在更全面地获取用户需求,丰富动物园智慧导览App产品功能,搭建用户与动物园的情感联结,提升用户游园体验。提出基于EEI模型的动物园智慧导览App研究流程,调研动物园相关期许要素,构建典型用户群体,洞察动物园智慧导览使用情境,汇总典型体验类型,提取用户需求并进行功能映射。对动物园游客典型体验类型进行区分,丰富产品功能架构,优化产品页面呈现。有效提高的动物园智慧导览App用户体验,证明EEI模型研究路径合理有效。

    2025年16期 v.38;No.463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IP形象在旅游业背景下的应用研究——以大连有轨电车IP形象设计与研究为例

    赵晓莉;王晓丹;

    为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有轨电车的形象设计和城市文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了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的有轨电车的形象设计在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大连有轨电车IP形象设计与研究为例,强调创意设计和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城市交通设计、城市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设计出大连有轨电车的IP形象。大连有轨电车的IP形象设计与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

    2025年16期 v.38;No.463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时间压力下数据图表可视化样式对认读绩效的影响

    黎茉可;沈张帆;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信息,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做出基于数据的决策。文章旨在探讨不同时间压力下数据可视化图表的设计样式对数据认读绩效的影响。选取数据图表的关键设计特征作为实验变量,设计数据认读任务,开展行为实验,探究时间压力(2000ms、4000ms),图形样式(柱状、水平条形、圆形、半圆形),指示器形式(进度条式、指针式、进度条指针结合式),刻度间隔(10、2、5)对数据认读绩效的影响。时间压力和图形样式对认读绩效有显著影响,4000ms优于2000ms,半圆形最优,圆形最差;刻度间隔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10间隔优于2、5间隔;指示器形式对绝对误差有显著影响,进度条式和进度条指针结合式优于指针式。时间压力与图形样式对反应时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2000ms下半圆形或水平条形图认读绩效较好,4000ms下半圆形表现更优。文章为数据可视化图表的关键要素设计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数据认读效率并减少认读误差。

    2025年16期 v.38;No.463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治愈系理念的插画设计研究——以《情绪自救指南》组画为例

    余劲松;金一鸣;

    本研究旨在研究“治愈系”插画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疗愈价值,特别是在满足物质条件后,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关注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深入理解“治愈系”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插画设计当中,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缓解负面情绪的途径。从构图、色彩、文字3个视觉元素出发,分析其在治愈系画面的构成与影响,探究“治愈系”插画如何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治愈效果,并进行设计实践。将治愈系理念引入插画设计中,有效帮助观者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为其他治愈系插画提供可以借鉴的创作思路,探索了治愈系插画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层面的疗愈价值,为“治愈系”插画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和实践基础。

    2025年16期 v.38;No.463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TOD模式下地铁导视系统的地域文化协同设计研究

    韦含书;舒兴川;

    在TOD模式重构城市空间的新范式下,地铁导视系统不仅是交通指引,更是城市形象与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融合地域文化与站点特性,打造“一站一景”沉浸式文化空间,强化乘客文化体验。该研究以成都火车南站TOD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用户反馈分析等方法,剖析导视系统现存的杂糅性问题,探索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转译路径,提出基于系统协同性、功能导向性、文化转译性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文化解码挖掘地域元素,以空间适配优化布局,借动态优化保障持续迭代与完善,实现公共空间文化与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优化导视系统功能,构建文化引领型地铁导视系统,能提升乘客出行体验,促进城市交通高效协同,为地铁导视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城市功能升级与文脉传承良性循环。

    2025年16期 v.38;No.463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平灾结合理念的社区公共设施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

    李颖洁;马宏宇;余阿龙;

    基于平灾结合的理念,对于社区公共设施进行改造设计,设计出在平时和灾时都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产品。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平灾结合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用实地调研法了解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及使用状况,基于此构建了“双整合—双调适—双规化”的平灾结合分析技术框架,该框架聚焦平时与灾时资源、功能的整合,关注社区公共设施在不同阶段的功能与空间调适,以实现平灾一体的规划与管理优化。借助这个框架系统,用来系统分析公共设施在平时和灾时的功能用途,依据平灾结合理念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为社区公共设施的平灾两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套系统设计方法,并根据此法设计出一款平灾两用的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出一款平灾两用的公共设施设计。本设计形成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方案,可为社区公共设施平灾两用的功能转化、空间布局及运营管理提供系统性参考。

    2025年16期 v.38;No.463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食简”大漆餐具

    姚浩云;潘垒;

    <正>岁月变迁,国人桌面的餐具也几经变换。以河姆渡的素髹朱漆木碗为灵,东方千年漆艺为魂,作品在各色食具盛行的当下追寻简单质朴之道,追求用素髹体现胎体器型的优美,用擦漆工艺展现木纹原材的美丽。“食简”大漆餐具组合包括素髹高脚盘一个、擦漆木碗3只、贴金茶则一副及装饰绿宝砂葫芦一个,诠释“简而不凡”的饮食美学。

    2025年16期 v.38;No.46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从界面到心间:交互设计的人文回归与智能跃迁

    <正>当我们回顾人机交互的短暂历史,总会惊叹于其进化速度。从冰冷的命令行到直观的图形界面,从触摸操作到自然语言交互,每一次跃迁都不仅代表着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与数字世界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技术终将褪去炫目的外壳,回归人类情感的本质需求。今天,我们正站在又一个历史性拐点上。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我们与设备交互的方式,正在重新塑造着交互设计的本质逻辑。

    2025年16期 v.38;No.46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漂”与“定”——游人码头设计

    赵冬雨;

    <正>过去,海上疍民对厦港的发展贡献重大,他们一生漂泊海上,渴望稳定生活。如今,因城市更新与滨海路修建,传统意义上的疍民已消失,但类似疍民的新群体——游客大量涌现,助力着沙坡尾重焕生机。游人码头,作为引流分流的重要节点,其不只是交通方式的转化,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的转化。本设计根据疍民独有的连家船文化,利用连家船船篷的形象进行方案设计,希望借此唤醒人们对疍民的记忆。

    2025年16期 v.38;No.463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